>>我們的師長

(歷任)慈惠院長

●佛國森林裡的築夢家∼慈惠法師
慈惠法師素有「佛教界才女」美稱,是日本大谷大學文學碩士,佛光山教育院院長亦是勝鬘書院院長。

六月炙熱的日照燒烤著大地,翁鬱蒼翠竹林的佛光山,勝鬘書院二十一位同參們,帶著善財五十參的參學心情回國了!自從二十年前離開慈航托兒所後,我未再接近佛光山上的法師,但這次因緣具合的就讀勝鬘書院,而再次見到勝鬘書院院長~慈惠法師。再次見到單純中帶有熱情、認真且具專業素養的慈惠法師,讓我很快撤除界限,傾聽慈惠法師如何將修行帶入遊學而成立青年婦女的生命加油站∼勝鬘書院的緣起,也隨同進入她細心搭築佛國森林的築夢時光隧道裡。
 

慈惠法師為佛光山的佛教教育定策定向,佛光山的發展過程中許多重大工程都有她的足跡。帶著眼鏡,眼角邊的細紋不經意的透露了年紀,但卻沒有掩蓋她眼中散發出來那種對於生命和社會的愛與熱情。她面色紅潤,聲如洪鐘,她曾是幼教工作者,讓我倍感親切,因為我也是一個幼教工作者。不同於不茍言笑的傳統弘法者,她侃侃而談,完全的打開自己去接受、認識這個世界,聽她說話,感覺的到滿滿的熱情,時而發出爽朗的笑聲。她懷抱著貢獻自己的理想,毅然地決定出家,我相信她喜歡台灣這塊土地,想為它做些什麼!她看事情看得很仔細,像師父帶著小徒弟一樣,將專業知識傳授給四周的人。慈惠法師隨和、平易近人,深受信眾超人氣的愛戴,我更相信應該與她小時候成長於純樸的宜蘭和虔誠佛教徒的父親有關。

她對於佛光山的未來發展又有怎麼樣的想像呢?從她的談話中,瞭解到她在管理指揮和實際執行兩者之間的抉擇,每一次佛光山的教育發展,她都要再一次的面對全然不同的挑戰,僅管資金有限,她能整合資金不浪費,都能用在刀口上,永續經營佛國森林的世界。在慈惠法師的精心策劃下,勝鬘書院的行腳參學,為了追尋真理而走訪善知識將會更落實。四十多年來,慈惠法師跟隨星雲大師的弘法大業,一生奉獻在教育與學術領域裡,相信她必將成為佛國裡完成佛教藍圖與願景的最大築夢家!

 

●慈 惠 院 長 開 示    整理:葉錦櫻

大家來勝鬘書院因緣很殊勝,而且也都很歡喜。不過,大家對「勝鬘書院」設立的目的明白嗎?留學,是僧團學習的方法。事實上這種參學方法,並不是來自歐美,而是佛教史上就有的學習方法,佛教稱參學或叫「行腳」。參學,俗稱「走江湖」。從前很多出家人要留學,就從江西到湖南參訪名師,叫走江湖。如《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行腳旅遊,參訪了五十三位老師的遊學方式。
勝鬘書院是為佛光會、信徒及有心專修行佛法,而無法就讀佛學院的大眾開設的,女眾稱「勝鬘書院」,男眾稱「維摩書院」。但因男眾一般較走不開,一直沒有開成。參學方法,不只是風景旅遊,是要佛門的學習,如當地文化、風俗民情、每個國家的特色、僧伽方式等。到澳洲、馬來西亞等各道場不但要學習,還要發心結緣,為信徒服務,行解並重。
今天在此,有三個問題要大家思考:
一、我到這裡,這是個什麼地方?
二、我為什麼要來?
三、我應該怎麼學習?

一、這到這裡,這是個什麼地方?
1.是佛光山,也是佛學院,要大家多了解佛光山。
佛光山的單位很多,包括有:教育院-包括從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叢林佛學院等。督監院-跟生活、環境、軟硬體設施及在外面的寺廟。還有文化院、慈善院等等。

2.是菩薩道場,菩薩自利利他。
佛光人要修行,還要幫助別人也能修行,來佛光山一定要做事。「遠離紅塵,只要持經念佛」觀念是不對的。一天拜多少佛、誦多少經、念多少佛號、拜多少懺為個人的修持功課。除此之外,身心體力要為大眾服務做事,所以到佛光山來是不簡單。要是年齡大了,身體沒辦法,當然常住會與安排。佛光山的人大家都很忙,但也都在當中修行。以前,有一個出家人要求下山,他說他來此很失望,他到佛光山來是因為喜歡誦經拜佛,出家以為就可以坐下來安心念佛。沒想到要做那麼多的事,沒辦法安心念佛,所以要離開。他說要去見師父,我說:「為什麼要見師父,給師父知道了,一定罵你。你才三十幾歲,不行堂、不典座、不打掃,只想坐下來念佛,每天生活的事,還要別人為你打點,這種人能成佛嗎?」。《阿彌陀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你今天不跟人家結緣,不培養福德因緣,怎麼能成佛?自己修行,也要幫助別人,自己要發心為大眾服務,所以佛光山是菩薩道場。
3.佛光山是人間佛教的道場,把歡喜、平安,佈滿人間。
以為眼觀鼻,鼻觀心,是很威儀,但讓人畏懼、感到冷酷害怕。真正的佛教是給人溫暖、安全,給人希望,展現溫暖、歡喜、平安,讓人來了看了都歡喜,而喜歡再來。佛光山帶動佛光會,是很溫暖、熱情,希望把佛法帶入社會,所以佛光山是個多功能的寺院。

二、我為什麼要來?
我們是來受教育的,對這裡一切的學習,都要接受。當初創辦「勝鬘書院」,有點擔心年齡如無限制,如年齡大,生活定型了,都有自己的習氣,對生活規律化的約制而罣礙,但未發現有此問題,也可在這裡學習到被管的智慧。
我曾參加一個國際會議,和一個長老同住一間房間,什麼東西大的、方便的地方都禮讓他,覺得還可以,但這位老法師每天半夜要起來泡茶,而且每喝一口都要發出聲來,所以我那時想,我年紀大的時候,千萬不要有讓人嫌、討厭的習氣。後來,我想這位長老是很有文化知識的人,要尊敬他,就不會很討厭。
第一期至第六期,都沒有發生習氣問題,所以我覺勝鬘學生很了不起,畢竟大家都出社會了,懂得是來做學生,學生就要有學生規矩,來這裡是來學習,就是要接受教育。相信大家來讀勝鬘書院,並不是為了文憑,也不是讀了之後會升官發財,大家都是為學習而來。

三、我應該怎麼學習?
我這十年八年跟隨師父到處講經傳教多年,看看我有什麼力量接受人家的管理。過去我也是上班族,後來大師派我去做幼稚園的園長,我管的學生也有上千個人。當了園長不久,大師又說要上台北辦出版社,問要不要過去幫忙?所以我又辭職前往。從前我要管上千人,現在要我被管,沒有資格說辦公室的設備不好,那時我想看看自己的適應能力有多少,嚐試被人管的心念,看看自己能耐有多少?應該這麼學習。從前在家裡有人噓寒問暖,現在到山上來,山上那麼多人,晚上十點多了還未用晚餐,沒人招呼,還要安靜,不能驚動人家。
大慈庵幾百人,成長背景、生活習慣、語言都不一樣,有的好動、有的木訥,有的愛乾淨、有的懶散,僧伽生活是團體生活,要和合共處。佛陀制訂三百條戒條、五百條戒條,是人與人相處的戒律。寮房外不能放私人的東西,有些新來的師兄弟,鞋子亂放,讓人看了很不舒服,會起煩惱。五、六年沒有回來,增加了很多師兄弟,有些看不過去,語言措辭沒有禮貌,但還是要同情他沒有受到很好的教育,要去體諒與指導,要以寬恕、包容心對待。
過去,我留學時,宿舍裡的人是國際性的有各國來的學生,後來在我離開的時候,舍監很讚歎我這個出家人生活很有規律,很懂得生活,衣服即使再多,我也天天洗,但從來不跟人家搶位子,因為很會洗衣服、很會用時間。冰箱物品、用品放置整齊清楚,不會去干擾到別人。
『團體生活就是要懂得〃掌握時間〃,不去和人爭,與他人生活讓人覺得愉快。』 『團體生活是很大的修行學習,瞭解自己的短處,學習別人的長處,包括別人的短處,要知道不能像他這樣。』
佛陀的教育是團體生活,來勝鬘就是要學習團體生活。尤其不久要出國,對於進出海關、行李託運等等,不但不要讓人耽心,還要幫助別人。在山上是一種生活,出去又是另一種團體生活。在搬行李時,我們冷眼觀察,就可看出一個人的調適能力,有的人很勤勞,有的人很懶惰-看別人忙卻不幫忙。在團體生活,要學習跟人在一起很歡喜。像過去我和慈莊法師同住宿一間房間,他都很懂得謙讓,為人設想。
『要發心為常住服務,就要多體諒常住的困難。要有一個觀念,我要發心幫助常住,而不是常住給我什麼?我能為常住做什麼?要存體諒心,分攤常住困難。』
這一趟要去的地方,住宿都很方便,要歡喜心的出去學習,勝鬘已經第六期,出去都很有道心,能力都很強,這也是勝鬘的榮耀,祝福大家旅途愉快!
 

諦聽生命 心行萬里

 ● 慈惠院長的話
勝鬘書院是為所有想修行佛法,卻無法就讀佛學院的大眾所開設,專為女性提供一個短期佛門進修課程。立意取自《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行腳旅遊,參訪了五十三位老師的遊學方式。在旅遊參訪中瞭解當地文化、各國迥異的風俗民情、特色,並體驗僧團生活,行解並重旅遊修行兼備,是勝鬘書院最大的特色。
對於現代女性而言,婚姻不是人生唯一出路,應該選擇一條適合自己,也讓生命價值更具有意義的路。進勝鬘讀書不是為了學歷文憑,也不是為了財名富貴,而是為學習而來,為服務眾生而來。
佛教能從印度發源地弘揚至全世界各地,是因為佛陀富有人間性。 佛光山是人間佛教的道場,是菩薩道場,菩薩需有自利利他的性格;自己知道要修行,還要幫助別人也能修行。人間佛教是給人溫暖、給人希望,把平安喜樂帶給別人,讓信眾都能帶著歡喜心回去,而喜歡再來;進而把佛法帶入家庭、社會,讓未來佛教的發展,更具人間化、現代化與本土化,使佛教發揚光大是每一個佛光人的責任。
結業後如果選擇到各道場服務,不要給自己預設立場,因為每個道場做事弘法的的方式都不一樣;要先把自己空掉,先接受別人的說法,把自己當成拓荒者,而不是去編織美麗的夢想;把工作和修行結合,現證法喜安樂,將淨土建構於此生、此岸,重視此地、此時、此人。
如果選擇回原本工作崗位也無妨,但要記得去護持親近道場。最重要的是,不要讓已萌芽的菩提種子枯萎,要持續在佛法上用功不忘初心,並讓佛法善緣能夠在自己生命中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