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集錦

第廿三期日本參學報導
  勝鬘學員本栖座談會 互動教學心得 回目錄
  2009/8/1
妙紀老師帶領勝鬘書院23期學員到海外參學,8月1日來到日本本栖寺由滿潤法師為同學解說道場緣起與弘法功能,並於2日下午由本栖寺住持滿潤法師及當家如愷法師與學員心靈座談。
滿潤法師勉勵大家要對自己誠實,清楚知道自己的心念而不遮掩。凡夫總有「貪、瞋、痴」等病症,不用怕有這些病症,只怕不能對症下藥,必須誠實對待自己,從自身最大的缺點去下手改變。人生永遠有不同的課題,參加勝鬘書院可以給自己時間,在不同的空間環璄去思考未來人生的道路。佛法沒有固定答案,人生的答案要自己尋找。學員現任竹東國中教師葉秀芝提出工作上的困境,應選擇放下還是要提起;彰化國小教師歐檍倩則說出教學上想以品德教育為主,卻不得不屈服在現實的升學主義;滿潤法師建議不要拿青春換薪水,不要輕易放棄自己的理想。 圖說:滿潤法師與學員座談,學員許玉蓉提問發表。
人間社記者 顏邑安 攝
廬洲國中教師許玉蓉則分享教學的方法,就是花時間去陪學生成長,去接納每種不同性格的學生。她也說明指導學生閱讀人間福報並寫心得,三年內學生氣質及作文方面都有長足進步。學員王幸雯則說出心願:「希望所有小孩不再受苦。」滿潤法師提醒學員,人生需受些苦,方能有同理心去感同身受。經歷過艱困環境,常具有堅毅個性,不怕逆境邁向成功。所以小孩可以受些苦,可以教育小孩自己負責生活瑣事,但是父母師長須尊重孩子的自主權,耐心去陪伴、指導。
學員李秀超表示對無法控制自己的脾氣感到苦惱。滿潤法師以小孩玩火作比喻,只有自己燙過才不會再玩,因此只有受夠自己的脾氣才會有大決心改變。人常常會合理化自己的行為,認為問題是在別人身上,如此便不想改變;只有自己願意承擔問題的一半責任在自己,才會改變。大師常說:「你對我錯」。改變自己是最困難,修行就是要改變自己,每天都必須修行。
滿潤法師最後勉勵學員,在本栖寺應多散步,少說話。給自己時間沉澱思緒。思緒湧起時便記下來,整理心中紛亂的情緒。思索將來想往那裡去。
如愷法師則期勉學員「珍惜當下」。從事教育工作時,身教重於言教,正面思考很重要。應該利用這段思想抛掉一些負面思想,自我沉澱、探索。
妙紀老師提醒學員,在本栖寺的時間很短,應該多接近大自然,給自己心靈上的洗滌,減少散心雜話,讓自己有時間將所學佛法內化,才能深刻持久。禁語時可以抄經或拜佛或讀書,生命的答案可能就在這期間出現,但這需具足福德因緣,也須有智慧去判斷這就是自己追求的答案。
學員聽了都覺的法喜充滿,感恩法師的慈悲開示。
 
  陳怡安老師與勝鬘學員談教育的使命與信仰的關係  
  2009/8/5
妙紀老師帶領勝鬘23期學員在8月1日來到日本本栖寺參學,由滿潤法師及妙紀老師誠摯邀請怡安顧問管理公司董事長陳怡安博士,於8月5日上午為勝鬘學員談教育的使命與信仰的關係。
陳老師讚嘆佛教的大貢獻:對「無常」的大自覺。生命的成熟與否就在於能否不間斷地接納、擁抱「無常」,並從中獲得啟示。沒有「無常」就沒有「信仰」,信仰的力量能讓人不管發生什麼事都欣然接受。他並舉自身經歷:初生時哭了七天,群醫束手無策,後來吃了珍貴中藥,昏睡七天,撿回一條小命。所以在人還不自覺時,「無常」就已發生。而生命來到世間都是單獨存在的。有人因寂寞而痛苦。但哲學家卻說:「生命是否有意義,在於是否有閑暇」人有空閑才能反思,沒有這樣的反思,人不認識自己,生命沒有意義。
陳老師認為教育的使命在於「薰習」、「薰陶」──人能被影響的動力。而教育是對人負責、盡良心的事業。《中庸》上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教育便是引出學生的生命潛能,見到學生的價值。學習不在課本,是跟我們結緣的人。使命的反思來自人生的坎坷、惡逆。大師說:「我不忍人間疾苦,不忍聖教衰。」。「老、病、死」是人生必須面對的課題,所以被佛教列入聖諦中。
陳老師又以孔子為例:孔子幼少處於逆境,卻因此多才多藝。孔子教學方法活潑,常讓學生說自己的志向,孔子明白提問讓學生思考比直接給學生答案更重要。教育要把生命教出來,把人引發出來。
陳老師說他在七歲前在天津當富家少爺,七歲後隨母親來台,過著貧窮的生活。讀初二時在報紙上看到徵童軍代表前往日本,他請求童軍老師幫他報名。老師說他家境清寒,不可能被選上。在陳老師一再要求下,老師幫他報了名。陳老師非常用心地準備,也考取童軍代表,卻受限於經費。後來多方募款,總算湊足經費得以圓夢。陳老師用自身經歷,勉勵學員不要自我設限,要勇於嘗試,生命充滿可能,充滿神奇。與其抱怨世界黑暗,不如點上一盞心燈。
陳老師提醒學員:教師必須把教育核心價值當成信仰。做老師的若沒有宗教情操,就不能成就師的使命,無法激發學生生命的所有可能。並舉蘇格拉底、朱熹及王陽明一生堅守信念,將生活、事業及真理融合在一起,真誠地以生命做身教,因而能感動學生的真心。又以「給人信心、給人希望、給人歡喜、給人方便」的佛光信條,稱許大師「法水長流五大洲」的大願。陳老師最後說出他對死亡的態度:「希望死在講台上。」
妙紀老師於最後贈送勝鬘錦旗與結緣品感謝陳老師授課,並讚許陳怡安老師對生死的態度具有禪者的風範。學員們也因陳老師用生命來作交流而深受感動。
 
  勝鬘學員體驗戶外禪修 與心對話  
  2009/8/4
由妙崇法師指導學員禪修。開頭就問:「你們覺得熱是因為走動,還是心動?」又問:「小嬰兒常用特殊姿勢入睡,為何不會腳麻?我們才盤腿幾十分鐘,為何就痛到不行?」
妙崇法師解釋:「小嬰兒氣脈通暢。但人年紀大了反而氣脈阻塞,禪修是調身、調心、調息,所以禪修到某一階段能使氣脈通暢,身體柔軟。但禪修只能靠自己,老師只能教基本知識,其他要自己體會。」
妙崇法師介紹禪堂規矩:一、叫香,是在上課前十分鐘開始第一次,前五分鐘第二次,前三分鐘第三次,提醒學員要上課了。二、木魚,用在跑香及上座盤腿時。三、引磬,用在開靜時。法師特別強調不可碰觸禪坐的人,若是沒有引磬,也可用彈指來開靜。
妙崇法師指導學員跑香及做柔軟操,接著指導學員毗盧七支坐法,並教學員以數息來調心。
開靜後,有學員問:「數息時會控制呼吸,該如何處理?」
法師答:「吸氣時不數,吐氣時才數,這樣就能自然呼吸。或者用『隨息』法,單純觀看呼吸的進出。但初學者易對隨息感覺無聊,不太容易安住所緣。而禪修就是讓自己的心沒有波動,清楚看到自己。所以只要看著呼吸,在吐氣那瞬間數數字,就不太會控制呼吸了。」
妙崇法師接著將學員帶到戶外,進行戶外禪。法師說明戶外禪就是不帶任何東西,席地而坐,佛陀時代的禪修便是如此。
有學員問:「若有蟲蟻怎麼辦?」
妙崇法師答:「心存善念,請蟲蟻一起來禪修,並請它們不要干擾。蟲蟻能感受你的善意。」
學員隨後選擇不同的樹下,體驗戶外禪。
開靜後,妙崇法師解釋打坐時有許多意念浮現,因為我們所有起心動念都藏在第八識中,遇有因緣便會生起。所以平時就要讓心清淨,打坐時妄念才不會現前。如何使心清淨?便須「持戒」。
妙崇法師最後以「一期一會」勉勵勝鬘學員把握當下的因緣。

 

  勝鬘學員體驗日本和服文化  
  2009/8/6
為讓學員體驗日本文化,本栖寺特別在6日邀請河野洋子先生指導學員和服文化。
河野老師感嘆和服漸漸沒落了。從前和服是陪嫁品之一,新嫁娘會有一套新的和服;一套母親的嫁衣;一套祖母的嫁衣,帶著三套和服進夫家。傳統上,一套和服是穿三代的。而和服上的花樣必須配合季節變化,像櫻花圖案的只能在花開前穿。開花時節便不宜。和服的材質依季節而有不同的變化。穿著和服時,還須考慮身分、場合等條件,在顏色、剪材、袖長、圖案作不同選擇。河野老師也親自示範穿著和服時,跪坐及上下樓梯時的正確姿勢。學員問遇到地震時也須如此優雅地行動嗎?老師笑說自然是快步往前走,雖然那時顧不得失不失禮,但兩腳不可打太開,因容易絆倒。接著讓學員親自穿上和服體驗。
學員上課後親自穿著和服,都感到更深刻了解日本文化,獲益良多,法喜充滿。
 
  滿潤法師與勝鬘學員談佛教對教育的看法  
  2009/8/4
8月4日由滿潤法師跟學員談佛教對教育的看法。
滿潤法師以華僑為例,說明必須受教育才能融入當地而不被排斥。法師也憂心現在的家庭教育,因不少華人第三代缺少第一代苦幹精神,經營沒有績效,便把祖傳的餐館抵押給銀行。法師還強調教育須用生命真心燃燒,才能讓學生感受到熱情,建立彼此間的信任關係。
法師接著要學員說出任教科目的教學方向。擔任國文老師的洪美珠認為最基本是閱讀及表達能力。她也說明國文天地很寬闊,可和今人或古人談心交友。法師稱許這種理念,過去不喜歡國文,因為要背許多無趣的注釋,國文若是專注在文章賞析便有趣得多。
任教彰師大英語系的張月珍老師很關心教育的走向,她稱許佛教的包容心,依眾生根器有不同法門可供修持,這正與現今的教育理論相符合。法師回應佛法包容性很大,能融入當地,又保有自身的特色,那就是「眾生平等」的理念。
特教老師孫運華則說明目前台灣對智能障礙學生的教育方法。在高職幼保科任教的王幸雯老師,分享她在幼稚園觀察重度智障生接受照顧啟發後有著長足的進步的那分感動。滿潤法師則說明日本不排斥智障者,政府對智障者有許多福利措施。但最辛苦的是父母,他們只能善盡因緣,讓親子間互不辜負。
滿潤法師說社會追求和諧,佛教就以「六和敬」來和諧相處。講到「戒和同修」時,法師解釋佛法講「空」,之所以還須戒律,乃因我們還世俗地,而佛教講實踐,不空談理論。宗教容易聚集巨大力量,更須戒律、制度來節制與規範,否則會成為社會的恐慌。
法師以自己觀察到的兩棵楓樹,一棵正常發展,一棵全是枯葉。兩年後,全是枯葉的發出嫩葉,長得比另一棵還高大、茂密。提醒學員教育是要等待的,不可以輕易就放棄。相信投資對孩子有幫助,將來便會開花結果。
滿潤法師曾問大師:「有心無力時該如何?」大師說:「效法柏油路上野草衝出堅固地面的精神。」法師因此領悟到這是心念問題。「一切唯心造」,心念轉就會發現生命力的強大。
滿潤法師留下兩個問題讓學員參究:「人的價值在那裡?」「我要留什麼在人間?」
 
  勝鬘學員認識茶道文化  
  2009/8/6
為讓學員體驗日本文化,本栖寺特別在6日邀請雨宮先生指導學員茶道文化。雨宮老師邀請學員體驗茶道。主人在沏茶前先將已洗淨的茶具再擦拭一遍,目的是擦拭自己的心,讓心專注,沏出好茶。主人把茶端到面前時,先相互行禮,再把茶放到左邊,向左邊的人說:「我先用了。」左邊的人回答:「請!」接著將茶端到前方,向主人答謝後才舉起飲用。這種互動可讓氣氛溫和,喝來更有滋味。
雨宮老師介紹茶有濃茶和淡茶兩種,茶會時,兩種都會拿來宴客。但這次只準備了淡茶。學員問這兩種茶除了濃度不同,還有沒有其他差別?老師回答茶葉不同,濃茶葉較嫩,且兩者的茶具也不同。學員疑惑茶會時間多長?客人又如何回報主人盛情?雨宮老師說茶會一般歷時四小時,除了喝茶,還有欣賞庭園及正餐等,一般安排在午餐時間,事先會發請帖。客人則在前一天先帶和果子到主人家拜訪,茶會當天帶著謙和的心空手前往,隔天再到主人家致謝。整個過程都不用包禮金。
有學員親手沏茶請雨宮老師喝,老師接過杯子,向左方、前方致意後,喝三口半,最後半口要喝出聲來,表示美味之意。喝完仔細欣賞茶杯,因為杯子是主人精心準備的。
擔任翻譯的如愷法師表情生動,為課程增加不少活潑氣氛。學員上完課都感到更深刻了解日本文化,獲益良多。
 
  龍岳的召喚  
  98/08/21
龍岳隔著本栖湖與本栖寺相對。勝鬘二十三期學員來到本栖寺一週,接受山水洗禮,傾聽大自然無言教化,從內到外,身心清淨。領隊妙紀老師特地禮請覺隆法師在八月八日當天擔任嚮導,帶學員攀登對岸標高1458公尺的龍岳,直接進入山的懷抱,諦聽山的心聲。
騎單車繞過本栖湖到山腳登山口。這一路上湖水藍得像寶石閃耀,車道上空頂著濃密的「綠色隧道」。輕風徐徐吹來,此景彷彿較天人還要逍遙自在。
停下車,進到山裡,濃厚的氛多精瀰漫全身,此景彷彿經典所言「毛孔放光」。山中樹葉初變色,常能見到綠色、黃色、紅色三色合一的樹葉掛在枝頭,美得令人嘆息。細碎白花自空洒下,宛若天女散花,鋪天蓋地一陣清香的八月雪。山中蟲鳥聲此起彼落,教人用心諦聽,盡在不言中。忽聞有人聲,是一群戴紅帽的小孩。學員拿出袋中點心給對方的帶隊老師來結善緣。對方很驚奇地接受,寒暄一番,方知是群埼玉縣來的小朋友,在老師帶領下特來攻頂。小孩面容純真可愛,害羞地和學員合照,雖然相聚時間短暫,這分龍岳之緣令人懷念。
小朋友腳程快,迅速超前去。學員一路「注意腳下」,也不忘欣賞美景,緩步來到石佛亭。石佛亭外有座小廟,內供三尊石佛。行禮後,學員便兵分兩路:一在原地休憩等待;一去攻頂。此時雲霧一陣陣湧來,頃刻置身於虛雲緲縹間。一會撥雲見日,又見原來風光。山還是雄偉屹立,由雲霧任意去來。對山只能恭敬,無法征服。能征服的,只有自己的心。
覺隆法師說起龍岳原來真的有龍棲息,且曾警告村人富士山即將噴出岩漿的訊息,救了整村的人。自此山神信仰深入民心。
親近山也親近了自己,攻頂只為挑戰自我。待兩方人馬會合後,以一曲佛在汝心:「看山、看水、看花……」作為回向。以上山下山皆一如的心情,乃至無上也無下的自在,與山告別,乘著涼風歸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