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集錦

第十九期蘇州參學報導
  佛光山勝鬘書院第十九期參觀靈隱寺 回目錄
  97/05/19

勝鬘書院第十九期學員於19日參訪杭州最古老寺院古剎「靈隱寺」,是建於東晉時代距今以一千多年歷史,為禪宗十剎之一,又名為雲林禪寺,為康熙皇帝提筆留下,而天王殿為東晉年朝所遺留的建築,殿內都為木雕佛像,韋馱菩薩是南宋初期的遺物,現存最古老的一尊佛像,而大雄寶殿的釋迦牟佛為中國目前最大的香樟木雕座像,此外還遺留五代越國時期的遺物石經幢。
走入靈隱寺前必須經過飛來峰又名東南第一山,為靈隱寺範圍之一,其中有峰奇石壁,在岩洞峭壁上石刻造像,遍布五代以來的佛教石窟,造像總計345尊雕像,為大陸江南少見的古代石窟藝術瑰寶,堪與四川大足石刻媲美。同學行徑於此嘆為觀止其造佛像之壯觀,尤其是來到飛來峰最大的造像石窟,為宋代造像藝術的代表作,另有石刻西方三聖像(五代)、盧舍那佛會浮雕(北宋)等,並讚嘆當時人們對於信仰上的用心與虔誠,另外還有許多美麗的傳說,例如:濟公床、濟公帽、一線天.....等,增添許多色彩。
 

  佛光山勝鬘書院第十九期抵達蘇州-藝術參訪  
  97/05/20
佛光山勝鬘書院第十九期由妙紀法師帶領,5月20日抵達「蘇州嘉應會館」,由總經理江芳倪接待帶領參觀,並說明嘉應會館之創設緣起與功能。
會館位於中國蘇州市閶胥路棗市街,創建於清嘉慶十四年,距今有200多年歷史;於2007年11月由星雲大師主持美術館開幕,成為佛光山在中國大陸的第一座美術館。
大師的理想是建一座可以流傳千秋萬世的佛教文化藝術館,集教學、展覽、收藏等功能於一體,未來將結合蘇州人文精神,以藝術文化讓廣大民衆體驗「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之豐美人生;21日由嘉應會館住持妙士法師為同學授課「佛教本土化」,提到學佛目的在於發心發願,從一心奉獻中得到生命成長之提昇與喜悅。
 
  佛光山勝鬘書院學習製做泥塑藝  
  97/05/22
佛光山第十九期勝鬘書院同學在蘇州進行參學,5月20日由一級民間工藝美術家朱文茜教授「蘇州紫砂泥塑人製做」,朱老師為同學說明,雖然她畢業於蘇州工藝美術學校,但藝術與工藝之區別是在於,藝術是要有情節、有感動、有故事,就以製做星雲大師塑像為例,因為看過大師著作,了解背後因緣,對大師有一份感動之心,所以能快速補捉大師神韻。完成作品是自己感動進能感動別人,有些工藝品雖美,但只有感官上覺得雕工彩繪之細緻,不能令人感動,因為缺少心靈上的震撼。
朱老師說:為佛教做事要能提高自己審美觀,做佛像,要講宗教性,要懂佛理、思想傳承,塑像時要把所有事都放下,腦中要有全圖的佈局,1979年“文革”期間遭嚴重毀壞的西園寺五百羅漢亟待維修,朱文茜被委以重任,五百羅漢的成功修復讓她出了名,進而讓她獲得重塑靈岩山寺天冠彌佛像、文山寺慈航普渡觀音組像、寒山寺弘法堂鑒真大師像、西園寺濟公活佛立臥像等機會。
朱老師表示,「塑像過程中,接觸很多民間藝人,學到了不少優秀技藝。因為得到了雙重滋養,能夠把美學知識和民間技藝有機結合,作品就既有生活氣息,又兼顧美學特色」。她的泥塑人像一般不需要彩繪,完全用泥土本色來表現,人物塑像注重線條、紋路,講究塊面、立體,不僅能塑出面部特徵,還要把人物的精氣神表現出來。勝鬘同學也在課程中學習製做泥塑,朱老師說,為勝鬘同學上課是種享受,因為有學佛之心所以能夠心靈溝通。
 
  勝鬘書院參觀三山島文化  
  97/05/24
佛光山勝鬘書院第十九期同學22日來到蘇州東山的三上島,由吳惠生董事長招待,說明三山島因一島三峰相連而得名,面積約1.6平方公里,250餘戶,800餘人口,三山島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環境,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冬不太涼,夏不太炎,蒼山碧水,風景幽美,很歡迎同學前來參觀文化。
勝鬘同學感謝吳惠生董事長的招待,以感恩的人生歌曲與佛光照耀著您之手語,祝福吳董身體健康,萬事如意,並邀請有因緣能前往佛光山各道場參觀,最後在一片歡樂中圓滿此行。
 
  第十九期勝鬘參觀西湖文化  
  97/05/24
佛光山勝鬘書院第十九期於5月19日日前往杭州西湖,由孔雀旅遊公司錢鋼總經理為同學介紹導覽。
同學印象最深刻是遊船來到雷峰塔,是北宋元祐五年(1090),蘇軾(東坡)任杭州知州時,疏浚西湖,以湖泥築成長堤,後世稱蘇堤,堤上建有六橋,自南而北依次是映波橋、鎖瀾橋、望山橋、壓堤橋、東浦橋和跨虹橋。蘇堤風光, 四時美景也不同,尤以春天清晨賞景最佳,綠楊拂岸,艷桃灼灼,曉日照堤,春色如畫, 故有“蘇堤春曉”之美名。
接著來到凈慈寺,參觀著名的「南屏晚鐘」,它是於西湖南岸南屏山慧日峰下,在吳越始建,稱“永明禪院”,大梵鐘高3米,口徑2.3米,重10余噸,凈慈寺晚鐘鳴響,回聲在山間、林樾悠揚飄蕩,悠揚的鐘聲重新回蕩,使人們想到明人聶大年的《南屏晚鐘》詩:“柳昏花暝暮雲在,隱隱初傳一兩聲。禪榻屢驚僧入定,旅窗偏逗客含情” 。淨慈寺歷史上因高僧輩出,佛法昌隆在過內外都有深遠之影響,而民間流傳的「濟公活佛」神奇的傳說更使淨慈寺名揚四海,同學來到杭州體驗到「上有天堂,下有蘇州」不僅是風景之美,更是了解其文化歷史上之美。
 
  勝鬘書院參觀寒山寺  
  97/05/24
佛光山勝鬘書院第十九期同學22日到蘇州東山的三上島,由吳惠生董事長招待,說明三山島因一島三峰相連而得名,面積約1.6平方公里,250餘戶,800餘人口,三山島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環境,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冬不太涼,夏不太炎,蒼山碧水,風景幽美,很歡迎同學前來參觀文化。
勝鬘同學感謝吳惠生董事長的招待,以感恩的人生歌曲與佛光照耀著您之手語,祝福吳董身體健康,萬事如意,並邀請有因緣能前往佛光山各道場參觀,最後在一片歡樂中圓滿此行。
同日亦前往寒山寺參訪,由知客常勇法師帶領參觀介紹,說明「寒山寺」建於南北朝時梁天監年 間(大約西元502年~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相傳唐太宗時代高僧寒山、 拾得曾在這裡修行,所以更名「寒山寺」。蘇州寒山寺,因張繼《楓橋夜泊》詩:「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而蜚聲中外。
 
  第十九期勝鬘上「蘇州昆曲學校師生交流」  
  97/05/27
蘇州嘉應會館23日邀請昆曲藝術學校校長林繼范,為第十九期勝鬘書院學生教授「昆曲藝術」,並有10多位昆曲學校學生演出與伴奏,為現場增添古色古香的濃厚氣息。
林繼范表示,中國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舞台表演藝術就是昆曲,蘇州是昆曲的發源地,蘇州歷來重視昆曲人才的培養,昆曲亦從蘇州走向全世界。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開啟了昆曲新的篇章。
 
  第十九期勝鬘上「蘇州評彈-藝術響宴」  
  97/05/27
蘇州嘉應會館於25日邀請現任在「蘇州評彈學校」指導評彈老師的蔣大輝及俞紅娟老師,為佛光山勝鬘書院第十九期授課「蘇州評彈藝術」,主要現場為同學演奏「楓橋夜火、秋思、賞中秋、宮苑、寶玉夜探」等曲目示範,並說明評彈是評話和彈詞的合稱,俗稱說書,是用蘇州方言進行說唱、表現的地方曲種。民間稱評話為大書,彈詞為小書。大書開講武俠、公案之類故事;小書以彈唱才子佳人為主題的故事,用三弦、琵琶等樂器,自彈自唱,配有各種曲調,並分析提到昆曲與評彈之差異與特色。
俞老師說明評彈其歷史是大約形成於明末清初,至今約400多年,整個評彈大都僅能用蘇州方言,不能用普通話演唱,進入新世紀,蘇州市文化部和文化界將經過數年努力,構築節(評彈節)、館(評彈博物館)、團(評彈團)、校(評彈學校)、場(一批書場)五位一體的發展格局,評彈博采小說、詩歌、戲曲、音樂等表現手法之長,一般是唱七個字,講究押韻,形成一套以說、噱、彈、唱為主的綜合藝術,語言生動,通俗易懂,使蘇州成為繼承、弘揚評彈藝術的基地,俞老師說他們合作教授演奏已有十五年之久,最後老師以「楓橋夜火」尾聲演奏,同學讚嘆其評彈音樂之美,感謝老師奏出音樂的一場心靈饗宴。